认知行为疗法(CBT)的创始人、心理学家贝克提出了认知扭曲(Cognitive distortion)的概念。他指出的是我们执着于一些并不存在、或者完全错误的认知,而这些不良的认知导致了我们负面的思考、情绪和行为,或是让我们总是胡思乱想...
两极化思维,即非此即彼、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。它往往不是根据事物本身的多种可能作出决策,而是一种对事物的极端判断,例如「好坏」、「对错」、「别人绝对要公平地对待我,否则他们就是卑鄙无耻的小人」、「如果我不完美,我就是失败者」、「如果你这么做,就明显表示你不爱我」等等。
当这种思维被强化时,容易陷入绝对倾向,忽视和扭曲事物真实的复杂情况,导致人们认为目标以外的事物都没有价值,感受到诸如沮丧、焦虑、羞愧与愤怒之类的负面情绪。实际上,黑白之间,还存在着无数种明暗变化的灰色,和非常多可能性。多元化地了解并灵活地处理问题,避免两极化的思维模式,会更加轻松。
以偏概全是指基于自己某一次或几次的经验,得出非常泛化的结论。从两个角度来看,对于我们自己,或许常常因为做错了一件事,就直接在整体上,对自己进行全面否定。“这里画错了,我整个画都毁了”,但实际上一两个小瑕疵可以去修补,不会破坏整幅画。
在人际交往中,随意抓注某个或好或坏的特征就断言这个人非常优秀,或是一无是处,也就是所说的晕轮效应(Halo Effect),同样也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。这种思维模式除了与人们掌握对方的信息太少有关以外,主要还是自身主观推断局限的结果。必须明白的是:任何单一行为都无法代表整体。学会把某件单独的事,和我们的整体认知分隔开。
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“选择性吸收”,它指的是:过度关注事物的消极方面,而忽视积极方面。比如你在工作中提交的策划案,大多数人都给予好评,可是你却久久无法忘记某个人的批评意见,感觉被否定而烦躁不安。这样的过滤,使人听不到赞扬,只关注批评。所以,你需要更接纳和重视正面的声音。
心灵过滤的思维方式是无视事物积极的一面,而贬损思维则是将积极的事情消极化处理。处于这种思维之下,即便被表扬,也会打击积极的细节,无法内化自己的成就,也无法从内心接纳那些外界的认可,甚至会想“其实是侥幸”。
举例来说,处于贬损思维方式的人,如果被别人表扬“你很敏锐”,那他可能并不会认为“敏锐”这个词是在表扬自己,从而开始胡思乱想,将积极的表扬降级为消极的批判。在无法判断他人话语的性质时,请往“褒奖思维”靠拢,告诉自己“被表扬很高兴,我表现好,表示我有能力,所以我喜欢自己”。
这种情况的两种例子就是:「读心术」和「先知错误」。知道自己在对别人进行推测,即使没有依据,也认为自己能够揣摩别人的想法,这是一种读心术式的妄下结论。例如:当邀请被朋友拒绝,然后就得出结论:朋友对我不满、我不值得被在乎。这就是被曲解的想法,因为很有可能是他们很忙,或是他们之前已经有了更想做的事情。
先知错误是你猜想某些事情会发生,并把这个预言当作事实,为之付出行动。“我意识到我会一直很抑郁,我的不幸将延续下去,并且不可能改善。”针对这种想象出来的消极反应,来进行自我打击,类似于对消极预言的自我证明。
The web page was started with Mobirise web theme